读书笔记之《哈佛中国简史》
宗教与哲学都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寓于人体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的过程,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由于氏族、部落融合以至统一王朝的建立,在人们头脑中,从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的观念。哲学家依据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任何宗教神学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都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任何无神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实质上是相通的。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都相信神灵、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是一致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
还是摘抄几句:
-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
- 社会分层开始出现,大多数人被迫服务于少数人
- 这些新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普世价值观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 西方,书法和绘画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仅仅是技巧,一个被尊为艺术
- 中国绘画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诗歌相同的世界观
- 中国文化的自我满足反映出其传统和社会秩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也构成了一个有缺陷的、封闭的观念体系
- 儒学比任何其他地方的超世俗宗教对科学和现代观念的阻碍都要小
- 他们效忠将领和国家,而不是当权王朝——清末
- 事实证明,在组建政党和军队时都极为有效的组织方式,用在发展经济上却效果欠佳。
仅仅解决了“历史有大用”的问题,却没能解决“帝王精英”的问题。 为什么往往只有帝王精英才会反复强调“历史有大用呢?” 因为一个很残忍的真相是:帝王精英们生下来,就注定了他们要干的都是大事。而历史里所记载的,恰恰就是这些帝王精英们干过的大事。 富二代要创业,不去看《乔布斯传》,难道去看《养猪能手谈母猪散养》啊? 按照教科书的标准说法,人类的历史,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这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但真实的历史里,却几乎没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即使有,也不过是拢在一起的冰冷数字,或是一场大战里微不足道的注脚。 就像是《人类简史》里总结的: 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粮食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一小撮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不仅仅是历史,甚至于直到《金瓶梅》以前,那些传奇小说里记载的也是这些帝王精英们的故事。 就像毛泽东曾经说过的那样:“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金瓶梅》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那么高的地位,不是因为她的“开放”,更不是因为她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而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小市民视角写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终于没有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传奇,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社会日常生活。包括性生活。
总结一下吧。历史当然有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去发现规律、找出规律,并以之来指导实践。 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这样的规律并没有什么鸟用。这就像“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不是这些道理没用,而是对你没用;准确地说,是多数时候你根本没有机会去用到这些道理。你懂得再多历史,从中读出再多的规律,也不过是屠龙之术、纸上谈兵。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出生贫寒,却又胸怀经世致用之学的古代牛人,想尽办法也要投身乱世,甚至搞也要搞出一个乱世来的原因。 比如孜孜不倦劝朱棣作反的姚广孝。不是乱世,历史再有大用,你又何处去用呢?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因为我们都是平头老百姓,所以就不用读历史。 毛泽东19岁的时候就看完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什么书?它上起伏羲氏,下至明亡,几乎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编年通史,被称为万世君臣的政治教科书。 但看这本书的毛泽东,当时不过是一个穷山村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他当然不会想到,三十多年后,自己真的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 所以说嘛,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而人生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历史进程里。